参与“三线印记寻访团”,与二汽建设者聂继本爷爷对谈,是一场让我灵魂震颤的时光对话,那些故事里的艰辛与坚守、传承与期许,如马灯微光,穿透岁月,照亮我对责任与成长的认知。
听聂爷爷讲二汽初创,我的心跟着揪紧又舒展。十堰荒山野岭间,建设者们住土坯房、挤小空间、吃粗茶淡饭,没电的夜晚,马灯成唯一光源。可就在这样的艰苦里,他们绘图、研讨、抢修,马灯照亮的不仅是眼前的活儿,更是“为国家造汽车”的信念。我仿佛看见那些身影在马灯旁忙碌,黑暗中,信念是他们最亮的光。这让我明白,困境从不是放弃的理由,而是信念扎根的地方。比起他们,我们如今的条件优渥太多,可遇到难题时,却常生退缩之意。聂爷爷口中的“马灯精神”,像一记重锤,敲醒我的怯懦——只要信念坚定,再难的环境也能开出奋斗的花。
由团队成员提供
谈及职工子女教育,聂爷爷眼里的温暖,让我触摸到三线建设的另一层温度。物资匮乏,二汽却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,厂区小学的老师凭热忱授课,从书本知识到劳动实践,为孩子铺就成长路。这让我看到,三线建设不只是造厂房、产汽车,更是在培育未来的种子。企业对教育的重视、对职工的关怀,织就了企业、家庭共荣的网。放在当下,这是一种极具远见的传承智慧。我们常说“可持续发展”,三线建设者早已用行动诠释——育人,才是最根本的传承。这也提醒我,无论身处何岗,都该有这份为长远计、为传承谋的担当。
展开剩余43%采访末尾,聂爷爷对青年的寄语,像长辈拉着我的手叮咛。他说青春宝贵,要抓紧学知识、长本事,实现个人价值,更要担起社会责任;还反复念叨,别忘父母恩,要用行动回报。这些话,说得朴实,却重若千钧。老一辈把青春献给三线建设,如今盼我们接好接力棒。我深知,不能辜负这份期许。要把青春泡在知识里,让自己有本事、能担当,既要为自己的人生出彩,更要为社会的发展出力;也要把感恩揣在怀里,用行动回馈父母、反哺社会,让三线精神里的温暖与担当,在新时代继续流淌。
和聂爷爷对话,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那些关于马灯、关于传承、关于期许的故事,让“三线精神”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,而是鲜活的、能触摸的力量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愿捧着这份力量,以青春为舟,在时代的浪潮里,循着三线建设者的足迹,把“马灯精神”化作船帆,驶向属于我们的奋斗彼岸,让这份跨越岁月的精神,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,绽放更亮的光,照亮更多人的路。
由团队成员提供
(通讯员:唐世杰)
发布于:湖北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